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

楚莊王


楚莊王 羋侶
楚國位於江、漢流域,向被視為南方之蠻夷。其先熊繹在西周初曾被成王封為子爵,但楚國對周室時服時叛,不受封建之約束。春秋初年,王權衰微,楚君熊通索性於前七四零年自立為王(即楚武王),欲與天子分庭抗禮、較一長短。不久其子文王定都於郢(今湖北江陵西北),國勢進一步強大起來。春秋初期,強楚實乃中原諸國之心腹大患,而霸政之『尊王攘夷』也往往以抑楚為其主要目標。

楚早就有窺伺中原之志,故長期以來,一方面併吞周圍小國一方面不斷向北推進。但它先在齊桓公時被阻於召陵,繼而在晉文公時戰敗於城濮,使北進圖謀一再受挫。晉文公死後,楚又重新投入逐鹿,特別是到了楚莊王的時候(前六一三年 -- 前五九一執政),其勢更加囂張。前六零六年,楚莊王伐陸渾之戎(在雒邑西南),
楚莊王

  竟觀兵於周郊,飲馬黃河,派人向周天子問九鼎之輕重,故楚國代周之野心昭然若揭。前五九八年,楚破陳國之都。次年,又興兵圍鄭,迫鄭降,晉聞訊派兵救鄭。晉、楚兩軍於前五九七年大戰於邲(今河南鄭州北),時晉國將帥不和、政令不一,故晉軍被楚所敗
。此後,陳、蔡、許、鄭俱從楚。前五九四年,楚軍又圍宋,宋人告急於晉,晉不能救,宋只好與楚言和。這時中原各國除晉、齊、魯等外,全部尊楚莊王為霸主。

邲之戰後,楚莊王雖稱霸於一時,然晉國猶不可忽視。此後一段時間,晉、楚雙方勢均力敵,難分勝負,結果形成南北對峙、各霸一方之。公元前五四六年,宋國執向戌倡議弭兵,他奔走拉攏晉國執政趙武和楚國令尹子木,使晉、楚、宋、魯、鄭、衛、陳、蔡、曹、許、齊、秦、邾、滕等十四國在宋國召開弭兵大會。結果由前述十國簽訂盟約,規定除齊、秦等大國外,小國須既朝晉又朝楚,向兩國同樣貢獻,承認兩國為共同霸主。於是霸權乃由晉、楚二強平分。史稱『向戌弭兵』。

沒有留言: